何光岳:华胥氏的来源和迁徙(上)

2018-12-24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2443

何光岳


华胥氏是太昊氏又叫伏羲氏之母,也是华夏一汉族的祖先。她处于原始社会中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历来都认为华夏族的祖先是夏禹和禹的祖先陶唐氏时代的古老氏族,夏是黄帝轩辕氏的嫡裔,而黄帝轩辕氏和炎帝神农氏之祖则为太昊伏羲氏之母华胥氏。所以,华胥氏比夏人更要古老得多。

华夏族之得名,乃由华胥氏及其嫡裔夏人所构成,历来对夏人研究得很多,并公认夏乃至夏人和其嫡裔汉人的祖先,却很少对华夏族的始祖母华胥氏进行研究,必须认识到,首先有华胥氏,然后才有夏人。

华胥氏起源于甘青高原,其后裔除一部分留居于甘青高原和向西北、西南迁徒外,其主要一支华人则沿着黄河东迁至黄河中下游肥沃的平原和丘陵区。有的华人后来演变成东夷的一支,大部分华人则成为炎黄族系,到春秋时,中原地区的东夷人,融入炎黄族系,于是,华夏族的主体便基本形成了。


一、华胥氏的起源

早记载华胥氏的古籍,要算皇甫谧《帝王世纪》,上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太平御览·王部三》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宓牺亦作庖牺、伏牺。《淮南子·地形训》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作“鼓其腹则雷”。郭璞注引《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又云:“今城阳有尧冢、灵台,雷泽在北边。”本于《汉志》,盖相传之旧说也。1《水经·瓠子河注》:“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

雷泽在何处?《书·禹贡》云:“雷、夏既泽。”则雷泽、夏水相近,亦为夏人活动区域。《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厉山,渔雷泽。”注:“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雷泽在今山东鄄城和菏泽市北,成阳亦在鄄城之西。

另一说则谓成纪在今甘肃天水市北古城成纪县。今秦安县,有成纪水,即雷泽。《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日:“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又《水经》:“渭水过陈仓西。”注:“姚睦日:皇陈,言在此。荣氏《开山图》注日:伏牺生成纪,纪徙治陈仓也。”又注:“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吴疱牺所生处也。”《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嗥之墟也。”陈,为伏牺、神农、皇帝所都。他们起源于甘肃高原,这个陈应是陕西宝鸡县之陈仓,不是河南淮阳的陈国,淮阳之陈乃太昊氏由陈仓东迁后所居地。且太昊氏传世久远,陈仓之陈,为早的太昊氏居地。淮阳之陈则为东迁后的一代太昊氏居地,这一代太昊氏死后,便葬于此,故淮阳有太昊陵。

从《海内东经》说,雷泽在吴西,天水成纪水正在陕西陇县五岳之西,于地望切合。且成纪水之北,也可叫成阳,而山东鄄城之成阳以东,无叫吴的地名。《山海经》是一部很古老的氏族部落地理古籍,一般认为完成于春秋以前,大概自商、周时业已存在,故所记方位是可信的。不过该书将雷泽列于《海内东经》,则可能因太昊氏后来东迁至山东雷泽,也把西方雷泽人所居的地名搬到了这里。2把成纪地名也东移到山东成阳。这点恰好显示出东西方雷泽和成阳的内在联系以及地名移植的关系。

《水经·渭水注》谓黄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其附近瓦亭水北山上有女娲祠。女娲氏,传说为伏牺氏之妹,也是其妻。仇夷山即今成县仇池山。礼县南三十里有雷王山,《帝玉世纪》谓女登华阳,生炎帝神农区于姜水。华阳在今华亭县华亭水之阳。姜水即羌水,在清水县西、源出羌谷。以上都说明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历代华夏族的祖先,都起源于甘肃东部的渭水上游一带。神农氏出于姜水,为姜姓,本系今甘青一带羌人的一支。

从以上各种资料分析,都可证华胥氏也起于西方甘肃东部的华池一带。《孝经·钩命诀》也谓:“华胥履迹,怪生皇牺。”皇牺即伏牺。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此说“华胥之洲”为地名,即因华胥氏居此而得名。《三坟》说:“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把伏羲说是燧人氏之子。看来华胥氏可能是燧人氏之妻。原始社会的群婚制时期,一般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男方都嫁到女方家,故可说伏牺氏是华胥氏之子,亦可说是燧人氏之子。后来,“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4伏牺一说蛇身,一说龙身,古代龙蛇不分。又说龙齿,“龙鼻伏”⑤。“有景龙之瑞”⑥。“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伏牺氏之臣有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升龙氏、火龙氏。可见伏牺氏崇拜龙图腾,便是龙图腾的先崇拜者,其支部落还有赤龙、黑龙、青龙、白龙、黄龙、勾龙、应龙、御龙、豢龙、河龙、烛龙、交龙、蟠龙之分,伏牺氏“因龙出而纪官,因凤而作乐。”9成为龙氏族和凤氏族互通婚姻关系的双胞族这始祖。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为赤帝,亦即亦龙。其“后嗣庆都,与龙合婚,生伊尧。”10又说“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尧。11因而陶唐氏帝尧也为赤龙。《初学记》卷九引《诗含神雾》说:“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也。”陶唐氏的后裔刘累为御龙氏12。尧”在唐、梦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13刘累的后裔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帝国,奠定了汉族繁荣昌盛的牢固基础。刘邦也自认为是“赤帝子”14。因“赤龙感女媪,刘季(邦)兴也”。15故《汉书·礼乐志》记载汉高祖刘邦时作品《郊祀歌》中的《赤蛟章》,有“赤蛟绥,黄龙盖”之句。宣扬其祖先帝尧的赤龙崇拜,也继承着“以火德王‘的传统。而帝尧之子丹朱也是赤帝,“尚赤”。汉朝歌颂其祖先赤龙帝尧之作,还见于《汉碑·成阳灵台碑》,它说:”昔者,庆都北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生尧”。

夏禹为青龙,《史记·封禅书》以夏为木德,有青龙之瑞,《礼记·明堂位》载:“夏后氏以龙勺”、“夏后氏之龙  虞”《周祀·司常》:“交龙为旌。”可知、“夏人之器物多以龙为饰”。16 夏禹是伏羲氏的后裔,也是华夏族的始祖之一,故夏人流传着他们的祖先华胥氏和伏牺氏母子的故事,渲染夏禹遇着伏羲氏的故事:《拾遗记》说:“禹凿龙关之山……亦圆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又有八神会侍侧,禹日:“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为九河神女,以生余也。”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度,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执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牺)也。“《列子·黄帝篇》也说夏后氏是“蛇身人面”。《括地图》说禹乘二龙,二龙由天降,是夏禹之后有降龙氏。《山海经·海外西经》和《大荒西经》都说夏禹之子启乘二龙。《大荒西经注 》引《归藏郑母经》日:“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则启之后又分为飞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夏启之后帝孔甲乘二龙,他养有二龙,派亲族豢龙氏董父来豢养,董父为视融八姓之一,而夏之支族“褒人之神化为二龙”17,禹之父鱼系 则继承其始祖黄帝的黄龙图腾崇等,《山海经·海内经注》引《归埋·启筮篇》说:鲧死化为黄龙。《风俗通·声音篇》说:“昔黄帝驾象车,交龙毕方并辖”。《拾遗记》说黄帝轩辕氏“有衮龙之颂”。《淮南子》说黄帝乘青龙。《史记·五帝本纪》载,有龙垂胡须来迎黄帝。《皇览》说黄帝以黄龙为图腾,因黄帝也是华胥氏的裔孙,他曾梦见“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18《淮南子·坠形训》说:“正西弇州曰并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轩辕之合以西有弇州之山,邻近有轩辕之国。“西海渚中有神人面笃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日 “弇兹”,鸟即凤,蛇即龙,是龙凤呈祥的象征,《海外西经》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与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身”相似女娲为伏羲之妻,也是其妹,她是蛇龙图腾,王逸《楚辞·天河注》:“娲人头蛇身,”《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首”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河南南阳汉画馆内保存的画石上的伏羲,女娲画像,都作蛇身,另一块是两人的蛇尾交织在一起,山东沂水武侯祠的壁画上画有伏牺与女娲的蛇身相交织的图像。弇州既在西方,近于轩辕国之地,即轩辕谷、轩辕水,皆在天水一带。由弇州之华胥氏之国当在天水之东的华亭县。钱穆说今河南新郑县东南有华阳亭,即古华国也。19这个会国是华胥氏的嫡系自华池东迁后形成的华国,不是华胥氏始居之地。

黄帝之子号强为黑龙,号强之子番禺为蟠龙。黄帝支族为交龙、虬龙、应龙。赤龙之支族为烛龙。炎帝之裔共工氏之子为勾龙氏,人工人面蛇身,20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21共工氏之臣相柳亦九首蛇身而青22。金天氏为白龙。群龙皆系华胥氏之子伏牺氏所繁衍的支族。罗泌《路史·后记一》注引《潜夫论》曰:“太昊之后有庖国,姒姓。”庖国即褒国,姒姓即妃姓,以与已二字古同,为蛇之象形字。姒姓乃以已姓蛇图腾加母系社会之女旁标志,成为姒字。姒姓为夏禹之姓,褒国为夏禹的亲族,在今陕西褒城,位于伏羲,神农始都陈仓之南。故夏为伏羲氏之后。夏禹建立华夏族第1个统一的奴隶制世袭王朝时,便“封伏羲之后。”23禹字从虫,虫与虫同,虫在卜辞里又与已同字,伏羲本风姓,其实姒与风本是一姓,禹与伏羲原是一家人,风字从虫,虫与已在卜辞里是一字。24《左传》昭公七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秦公 》上禹字,有人谓从虫,从九。“九”即纠龙之本字,纠龙与句龙,音义俱同。25纠龙亦即虬龙,商周青铜器上多虬龙纹,即是此族的图腾徽号。伏羲氏,风姓,蛇身,则为蛇,鸟两族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即龙、凤双胞族的祖先。故  字即为龙蛇的标志,也是凤鸟的徽号, 字可视为龙凤图腾的结合体,故伏羲氏是华夏族以及中华民族的总祖宗。他的继承者禹,也系  字的变异,也为龙凤结合体。“据此,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龙为象征的国家。”26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27

吕思勉认为“华胥氏之名,当有所本,疑即《庄子·马蹄篇》之赫胥氏也,下文言姑射山,其证。”28王献唐说:“《庄子》书中又有赫胥氏,注者谓炎帝,赫华纽音俱通,赫胥即华胥,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蔟,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族之所居,亦以华胥为号,神农既居大庭,附近之华胥。并在区宇,就近徒居,本无定所。后人更以居之华胥呼为华胥, 易字为赫胥,更无不合。”29但《庄子·胠篋篇》说:“昔者容成化,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胥、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帝王世纪》、《开山图》本之,而又小有改易。《太平御览》引《循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袭包牺之号。”《易系辞传》疏引此。把赫胥氏列于女娲氏和轩辕氏之后,排在第1代与第8代之间,可见这个赫胥氏不是生伏牺,女娲的那个华胥氏,而可能是华胥氏的继承人,起码是华胥氏的第九、第十代部落酋长的继承人,他们都袭称伏羲氏的称号,都了伏牺氏的子孙。

华胥氏所在地定在今甘肃华池县一带,其根据有:《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虫乔 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春秋元命苞》说:“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而龙颜,好耕,是为神农。“是神农之母也是华阳土著氏族,为华胥氏之裔,神农也继承其祖先的龙图腾氏族,而开始在姜水一带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生活,姜水所在地,据《水经·渭水注》云:“歧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姜水在今陕西歧山县东,徐旭生说“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南西就叫华阳,区域很广,所以《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并说宝鸡县南有姜城堡,清姜河,堡东有神农庙,庙前有九圣泉,欲称为神龙  三朝之地。姜城堡,《宝鸡县志》说是即姜氏城30秦岭及其支脉华山都统称华山,秦岭以南叫华阳,但早的华阳仍应在甘肃华亭县一带。

《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载:“华岭山,在华亭县陈五十里,山多桦树。”又“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隋于此置华亭县,这些名叫华岭山,会尖山,华亭川,华亭县的地方,正因华胥氏曾居留于此而得名。华胥氏以桦树为社树,故华岭山多桦树,是华胥部落聚居的象征。华亭川以北叫华阳,则女登游于华阳而生神农于姜水,即在此华阳,其南不远为姜水。天水市东六十里有丁华岭,这些以华为名的地方,正是华胥氏的始居地。

华池水,上游叫荔原川,一名清水河,南注洛水,隋置华池县,《元和郡县志》谓“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华池县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的华池镇,华池西南庆阳县东十里有花坡,“地多花木”,县西六十里又有花村原,“地产牡丹、芍药”。31华与花同, 华胥氏当以花为图腾而得名,这些花坡,化村原与华胥氏的一支迁此有关。华池,华池水也是因华胥氏的一支迁此而得名。今庆阳县东北八十里的华乐镇,为华池西邻。隋开皇六年又于今陕西耀县东南置华原县,则华胥我由华池东迁至华原了。


二、华胥的名义

华字《毛公鼎》作 ,周《命  》作  ,象草木之开荼,《说文解字》:“华,荣也。”《尔雅·释草》:华,  也,华  ,荣也,木谓才花,草谓之花。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花开谓之花,华虽从帅,亦草木之通名矣。”《说文》华或作  ,是其音同之证也,华或作花,别作  。《后汉书·张衡传》云:“百卉合  ,李坚注引张揖《字诂》云:“  古花字也。”《广雅》:“  花,并云华也”。是华与  通,又作瓠,瓠是原始社会人们采食的葫芦瓜类,普遍蔓生于土壤疏松深厚而肥沃的黄土高原。瓠瓜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由生食走向熟食的素食食物之一。自人类发现了火,才能把不能生食的瓠瓜通过烧煮变成可食品。华胥氏利用煮熟瓠瓜为食,正与其丈夫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关。她使用这一新发明来变生食为熟食,而以瓠为图腾,瓠开花多,意味着瓠瓜产量多,人们能吃饱吃好,瓠关系着黄土高原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故以瓠花比什么花都更美丽、更动人。以后演变成华美、华丽等形容词,而华胥氏亦被华夏族尊奉为始祖了。

瓠,又叫瓠瓜、匏瓜、壶、瓠瓠委瓜、瓠卢瓜、壶卢、蒲卢,俗因其能作壶、瓢,又叫壶卢瓜,壶瓜和瓢瓜,也称葫芦。“古人壶,瓠,夸包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32瓠瓜嫩叶可食,瓜肉为美羹,可和饭、老瓜壳还可作容器,西南民族还普遍便用葫芦苼,他们和汉族、苗、瑶、畲等族都对葫芦崇拜。浙江河姆渡 遗址出土物有葫芦籽,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址遗出土物有壶芦皮,都可证中华民族是世界是早种植和食用瓠瓜的古老民族。33因此,汉族祖先华胥氏的瓠瓜崇拜和苗、瑶、畲族的盎瓠瓠瓜崇拜,实际上是同源的,表明他们都是会胥氏的后裔。

《尔雅义疏》又说:“瓠,《说文》:匏,瓠也。”《诗》:‘夸包有苦叶。’传:‘夸包  谓之瓠,通作壶。’《诗》:‘八月断壶’传:“壶,瓠也。”又通作华,《郊特性》云:“天子树瓜华。”郑注:‘华,果  也’。是华读为瓠,瓠,华古音同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五《天子树瓜华》云:“华,当读为瓠,……华音古声如‘八月断壶’之壶,故与瓠通。《广韵》:‘瓠,又音壶’。”壶又与胡同。则古音华、胡古同音义。盖古字似叶下有大瓜,旁有月字作肉食解,是古代以瓠瓜杂兽肉煮食,故华、胡代原来也同源,后来胡人从中原分别向东向北向西迁徒,而称为东胡、北胡、西胡,向南迁者成为盘瓠。留居中原者,文化较发达,而自称为华人,后来华族之裔夏族复兴,便合称华夏族了。

伏牺氏又称为庖牺。庖即厨房里用匏为食,牺者即宰杀养牲畜。是庖即与匏同,亦为瓠瓜与兽肉合煮而食,为原始社会人们美食。

夸、侉、胯、绔、瓠、刳、跨、  之音既同于华,那么,炎帝之裔的那个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的夸父,亦即华父,为华胥氏的一个支族。

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这是因华夏人早已在中原地区奠定了统治地位,相应而产生了各种颂词赞语。如华丽、华美、华好、华彩、华光、华文、华色、华胄、华庭、华质、华耀、华观、华显、华誉等。华人的社树为桦,华人在战争时鼓噪为哗,用皮革制靴叫革华,而舜帝名重华,自认为华人之裔,且又重瞳。又被认为是帝  顼铸贝之铧。34金文《华  》铭第二字就是  的始体,是轮铧的形象,后省为  ,中直如椎,“重”声的声源出于此。古华字《说文》作  。汉许解:“  草木华(花)也,多  ,亏声”,这就是  的变体。与垂相同。从字形看,象四人一同牵引犁具耕土形35。说明神农氏时已用石梨耕田,这种梨因是华胥氏之裔神农氏所发明,故称为铧,由于铧的广泛使用,使华人的农业生产获得巨大的发展,因而创造出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其中的垂即帝尧十二牧之一,恐亦是华胥氏的一个分支。

《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祖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少典为炎帝、黄帝为父,亦为华胥氏之裔。少典之后仍称少典氏,其女叫女华,无疑也继承了华胥氏的地位。女华和东夷族大费结婚,又说明华、夷早就有了亲密关系。一般史学家认为太昊氏,少昊氏为东夷族的始祖。《今本竹书纪年》载:“太昊庖牺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而生太昊。”又说:“帝挚少昊母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上一段说太昊之母居华胥之渚,既今之华亭川;后一段说少昊之母到华渚,恐是华胥人东迁至曲阜一带的华渚,可见华、夷也似同源。如上所述,华胥氏是华、胡、夷、盘瓠、夸父、垂等氏族的共祖,他们都同根共源,可说是华胡一家和华夷一家了。

胥字,据《说文》谓:“胥,蟹醢也。从肉胥声。”《周礼·庖人》注:“青州之蟹胥。”《释文》:“酱也”。胥字象形,如足践肉。即用足践瓠瓜肉成泥,放储于坛中腌作瓜酱,制成美味。华胥氏之名,仍是善于腌制瓠酱者之称也。

章太炎说华夏一名由华山、夏水二名而来。36华山因华胥氏所居而得名,夏水则因夏禹族所居而得名。夏人乃华胥之裔,而顾颉刚、王树民则认为夏、华二音的音近推衍而得华胥之名,37则未免近乎臆断了。

周灭商后,炎黄族系与东夷族系大多在中原地区融合,仍以炎黄固有的华夏族为主称,称为华夏族。以后发展成为汉族,故汉族自称华族、华人,意为高雅、美好的民族。周代,中原诸侯国的人都自称为华、夏,或华夏连称。如《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襄公二十六年,蔡声子则直接提出了“华夏”一词,云:“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关羽“威震华夏”。华夏一词,随着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中国的不断地发展,到辛苦革命后,孙先生创建了共和国体,便结合“中国”和“华夏”二名,而称为“中华民国”。又因中国境内各民族绝大多数是同根共源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与汉人因通婚而产生了亲密关系,故总称民族为“中华民族”。自中国党执政以来,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散居全世界五大洲者达五千多万,都自认为华裔,或自称为华人。在越南的华人则被称为华族。
    

三、华胥氏创造了彩陶文化

华胥氏对华崇拜,华以五彩缤纷、色泽鲜艳为美观,原始社会人类审美观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女人往往采花织成花环,戴在头上,或挂在颈上。有时把花的花纹刻在陶器上,或岩画上。因而产生了彩陶文化。彩陶文化的产生,约距今七八千年,正与华胥氏时代相符合。

在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一种绘有酱色或黑色花纹的彩陶,与磨制的石器共存。考古学者叫这种文化为“彩陶文化”。因为这种文化遗存是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的,所以考古学家称这种文化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体上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北部和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一带。1954年又在河北省曲阳县和正定县南阳庄卧龙岗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这是一次重要的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范围一般都很广大,较大的常在数十万平方米左右,甚而有达到一两公里长的,分布的也很稠密,38如三门峡水库区以内,就发现了六十九处仰韶文化遗址。39从这些情况看,仰韶文化当是在黄河流域经过长期发展的一种土著文化。这个创造者即华胥氏,她用彩画绘在陶器上,形成“华”图腾标志,这与原始社会由妇女制陶相吻合。至今云南傣族制陶生产仍由妇女承担,继承了这个古老的传统。

(字数限制,未完,见下篇)


【注释】

①《吕思勉读史札记·伏羲考》。
②何光岳:《雪(俚)人的来源和迁徒》,载《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
③何光岳:《神农氏与原始农业》,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④皇甫谧《帝王世纪》。
⑤班固《白虎通》。
⑥《宋书·符瑞志》
⑦⑩王符:《潜夫论·五德志》
⑧⑨《三坟》。
11《隶释·帝尧碑》。
12《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襄公二十四年。《国语·晋语八》。
13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中华书局1964年版。
14《史记·汉高祖本纪》。
15《艺文类聚》卷98,引《诗含神雾》。
16、24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
17《国语·郑语》,载史伯引《训语》说。
18《列子·黄帝篇》。
19钱穆:《神农与黄帝》,载《说文月刊》第4卷合订本。
20《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引《归藏·启筮篇》。《淮南子·坠形篇》高诱注引《神异经》。
23罗泌:《路史·国各纪甲》注。
25童书业:《鱼  玄  共工与玄冥冯夷》,载《古史辨》第7册上册。
26、31黄石林:《再论夏文问题》,载《华夏文明》第1集。
27闻一多:《神话与诗·龙风》。
28《吕思勉读史札记·华胥氏》。
29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17、418页,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1版。
3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第41页,科学出版社1960年3月第1版。
31《清一统志》卷203庆阳府。
32李时珍:《本草纲目》。
33何光岳、;《盘瓠氏的起源及对葫芦的运用和崇拜》,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骆宾基:《金文新考》上册,第9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35骆宾基:《金文新考》上册第108、109页。
36章太炎:《太炎文录,别录》卷1,《中华民国解》。
37顾颉刚、王树民:《“夏”和“中国”》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版。
38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第2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39安志敏:《黄河三门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
40陈旭:《仰韶文化探索》,载《郑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41李友谋等:《试论裴李岗文化》,载《考古》1979年第4期。
42许顺湛:《论裴李岗文化》;载《河南文博通讯》1981年第1期。
43杨肇清:《试论淅川下王岗仰韶一期文化的渊源》,载《论仰韶文化》1986年《中原文物》特刊。
44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175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45《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2章《新石器时代》,文物出版社1935年5月第1版。
46《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载《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47张居中:《仰韶时代文化刍议》,载《论仰韶文化》。
48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173页。
49邓宏里:《圪土当 坡遗址仰韶文化彩陶简论》,载《论仰韶文化》。
50廖华:《再淡大河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载《论仰韶文化》。
5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第43页,注(1)。
52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19页。
53刘慎谔主编:《东北木本植物图志》第193——205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
54于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第63—7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55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第12页,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
56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第13页,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第435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

何光岳,湖南省社科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炎黄文化学会会长


关键词: 华胥氏   华胥陵   华胥文化   华胥氏部落迁徙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