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进:有关华胥的三个问题

2018-12-10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559

庞进


【摘     要】本文依据史籍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华胥与雷泽”、“雷泽在何处”、“华胥氏与龙的关系”三个问题,提出了“雷泽是华胥国的标志”、“雷泽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华胥氏之‘花’,极有可能是‘水花”,即“以水花为图徽”、“华胥族与雷神族的联姻是龙族之融合”等观点。

【关键词】华胥  雷泽  水花  龙


一、华胥与雷泽

古籍中有关华胥的载述不算多,主要有以下几条:

1.《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2.《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3.《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4.《竹书纪年》:“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牺。”

5.《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

6.《云笈七签》卷一百辑唐王  《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

注:“伏羲生于此国,伏羲母此国人。”

分析以上载述,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第壹,远古时期,曾经有一个华胥氏之国,可简称“华胥国”——这个“国”,可作“氏族部落”或“较大的氏族部落”理解。

第二,华胥氏是华胥国人,而且是该国的首领,或部落酋长。其名称已告诉我们这一点。

第三,华胥国有一个雷泽。这个雷泽是华胥国的标志,华胥氏就住在雷泽附近。第四,雷泽中住有雷神,雷神是华胥氏的丈夫(或氏族部落的首领)。


二、雷泽在何处?

看来,雷泽与华胥国不可分离,确定了雷泽的位置,也就找到了华胥国。那么,雷泽在什么地方呢?

1、清《通鉴辑览》:“太吴伏羲氏。帝生于成纪。帝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成纪故城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此载将雷泽与“华胥之渚”相等同,认为其地在今天的甘肃秦安县。

2、清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雷泽即震泽。《汉志》区具泽在会稽郡吴西,扬州薮,古文以为震泽。震泽在吴西,可证。”此载将雷泽与“震泽”相等同,认为在吴西,即今天的江苏太湖。

3、《集解》引《地理志》:“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正义》引《括地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有学者考证后认为,“用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成阳即雷泽县在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其代表地望是旧城乡。濮县旧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范县境内,其代表地望为濮城镇。……古雷泽在濮城镇与旧城乡之间,早年被湮淤,今黄河改道后从中穿过。”①  

以上三说可称为“甘肃成纪说”、“江苏太湖说”和“鲁豫交界说”。现在,我们无妨再提出一说,即“陕西蓝田说”。论据有:

第壹,蓝田华胥镇孟岩村有华胥陵,这在全国是独壹无二的。

第二,华胥镇东有华胥沟,附近山中有盆地,古有水泊,民间传为华胥之渚,即雷泽。

第三,雷泽也可能指整个蓝田盆地。从地质构造上看,“蓝田地处新华夏系第 三沉降带,属祁、吕、贺山字型前弧东翼南部的一个大型新生带断陷盆地,也是汾、渭断陷盆地的西南断”。②蓝田水资源也很丰富,大小河流十多条,“其中灞河、浐河不但横贯县境,而且流域面积大.支流覆盖着山、原、岭、川各类地区”③,称得上一个“泽”字了。

第四,华胥陵附近女娲氏庄(今阿氏庄),据说是华胥氏生女娲氏之地。西边白鹿原上有女娲村。北边不远,骊山上有祭祀女娲伏羲的人种(仁宗)庙,有娲氏谷、女娲堡等遗迹,还有正月二十日过“补天补地节”、吃“补天饼”的习俗。

第五,蓝田县境内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据《蓝田县志》统计,已有黄沟、小寨村、阎家村一号、嘴头、孟家岩、李华村一号、新街、史家寨、侯家村、泄湖一号等10处。其中的孟家岩遗址就在华胥陵所在的华胥镇孟岩村北。从该遗址出土的石器、泥质陶、夹砂红陶和少量彩陶,可判断其为仰韶文化前期,即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800年。这说明,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先民在现在的华胥镇一带居住、生活。如果眼界再拓展一些,附近还有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至公元前3690年)等。

以上论据,使我们可以做出判断:

第壹,传说中的雷泽即“华胥之渊”、“华胥之渚”及“华胥氏之国”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

第二,伏羲(起码是某一代伏羲)、女娲(起码是某一代女娲)很有可能生于雷泽之畔,即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其母亲是某一代华胥氏。

第三,雷神族,即崇拜雷神的氏族,就生活在雷泽之畔,即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在这里,华胥氏族与雷神族交往、婚配、融合,是为伏羲氏族、女娲氏族的祖先。


三、华胥氏与龙

这就牵涉到了华胥氏与龙的关系。

龙是中国古人对诸多动物和多种自然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神物。这“诸多动物”包括蛇、鳄、鱼、鲵、蜥蜴、猪、马、牛、鹿、熊等,而“多种自然天象”则包括雷电、云、虹霓、龙卷风、星象等。其中雷电因其声音和形状成为龙的极为重要的取材对象而排在“多种自然天象”之首;龙字的发音,取自隆隆的雷声;龙的身形也吸取了闪电的形状。故《山海经·海内东经》言雷泽中的雷神“龙身而人头”。我们可以说得再透彻一些,就是:雷神与龙神具有同一性,雷神就是龙神。华胥氏践雷神之迹而孕,也就是践龙神之迹而孕,也即崇拜华(花)之族与崇拜龙之族的结亲、融合。

对华胥氏族崇拜花(古字“华”与“花”同),或以花为图腾,学术界没有争议。但这花是什么花呢?说法不同。苏秉琦先生认为是玫瑰花,他说,“华”是尊称,选择玫瑰花作象征,以区别于其他族群。”④陆思贤先生认为不光是玫瑰花,还是菊花。“它们在生产、生活上的意义,分别表示夏半年生长的节令与冬半年收藏的节令”。⑤何光岳先生认为是瓠(葫芦)瓜花。他说,瓠瓜“普遍蔓生于土壤疏松深厚而肥沃的黄土高原。……华胥氏利用煮熟的瓠瓜为食……以瓠为图腾”。⑥何新先生认为是“日光之华”,他说,“中华民族母族之一的远古华族,其族名之所以称‘华’的原因,我推测华字是‘晔’字省文。《说文》:‘晔,日光也。’……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而日光之华,就是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⑦都有壹定道理,而我认为,华胥氏之“花”,极有可能是“水花”。 理由——

第壹,水是人类蕞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是生产生活的“命脉”,原始先民都是逐水草而居、近水源而聚,产生对水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情。华胥氏族也生活在水边,古籍中提及的“雷泽”、“华胥之渚”、“华胥之渊’,都是有水之地;“泽”指水中洼地;“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渊”指回旋的水流或深水潭。

第二,水花也是“花”,其形状不但与作为植物的花相似,而且其流动、激溅时发出的声音(hua)也与花的发音一致。上述诸说,不管是玫瑰花、菊花、瓠瓜花,还是日光之华,都不能解释“花”为何发“hua”音,只有“水花”能解释这个问题。

第三,考古出土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多见水波纹、旋涡纹;即使被学术界认定的一些变形花纹,如苏秉琦先生列举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玫瑰花图案,视其为水花图案也未尝不可。⑧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华胥族是一个崇拜水,且以水花为图徽的氏族;而崇拜水必然崇拜龙,因为龙因其取材对象多为水物(蛇、鳄、鱼、鲵、蜥蜴等动物均喜水)和水象(雷电、云、虹霓、龙卷风等与水关系密切),而成为先民心目中的水神。——这或许是华胥族与雷神族联姻的深层原因:一个崇拜水,一个崇拜雷,水神是龙,雷神也是龙,两族之联姻其实是龙族之融合。

2007年3月18日


【注释】

(1)许顺湛《说雷泽》,《中华第壹龙——95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60—26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蓝田县志》第105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蓝田县志》第7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26页,三联书店1999年版。

(5)陆思贤《神话考古》第20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6)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第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何新《诸神的起源》第26—27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

(8)参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25、26页插图。


【相关链接】

庞进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著作有散文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专著《龙的习俗》、《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创造论》、《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等20种。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LongFeng.com)网站,其龙凤文化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华胥   雷泽   庞进   华胥与龙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