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军 雍际春:伏羲神话在中华统一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2018-12-10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810

霍志军  雍际春



【摘要】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既是中国古史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 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在中华统一文化的生发与形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伏羲氏族的标志——龙图腾,经过整合、演化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区别性特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伏羲“大一统”的理念,至今仍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和重要理论支柱。伏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文化。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伏羲  龙图腾  区别性特征  大一统  中华统一文化


伏羲神话及事迹,散见于《易·系辞下传》、《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等诸先秦典籍中。秦汉以降,不少经学、史学、哲学大师对之进行了记述、研究和加工,从而将神话传说人物伏羲纳入我国的古史体系中,位列“三皇”之首。唐·司马贞为《史记》补撰《三皇本记》,进一步确立了伏羲在中国古史中“人文始祖”、“一画开天”的首席地位。千百年来,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龙图腾、伏羲统一各部族进而达到“大一统”等有关记载,早已潜移默化记入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层,流风余韵,连绵不绝,是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强化民族认同的基本因素,承载着中国统一文化异常丰富的内涵。然在已往的伏羲文化研究中,伏羲统一文化常常被忽略在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不仅不利于伏羲文化的纵深研究,也与目前祖国统一大业的要求不适应。为此,我以“伏羲文化与民族认同”为选题承担的2005年度甘肃省社科项目,对伏羲文化在中华统一文化中的价值作一深入探讨,以期伏羲文化研究格局之改良。

注意整合伏羲传说的零星文献资料、地下出土文物及民间传说,可以认为,伏羲氏是中国上古渔猎时代的一位文化英雄,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融合诸夷,隐约揭示了伏羲氏族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的革命性变革。其中突出地表现在:创立龙图腾,为中华民族树起统一的族徽;始画八卦,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第1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伏羲传说及其文化创造活动,在中国传统统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和价值。

一、龙图腾——中华民族的区别性特征

图腾崇拜曾经是世界各地既相当普遍又大多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相传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对伏羲这种半人半兽的形象,学术界公认实际是伏羲氏族以龙(大蛇)为图腾,并将其首领神化的反映。“龙”这种自然界未存在的动物成为图腾,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以大蛇为图腾的伏羲部族在崛起强大的进程中,不断统一许多弱小的部族,同时也将这些部族形形色色的图腾,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图腾之中,而形成的。于是“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我们透过伏羲人首蛇身面纱遮盖下的龙图腾,看到的是活生生的原始时代中华先民们走向统一,融合升华而肇始文明的辉煌画卷。

龙图腾是以伏羲部族为主干,融合吸收众多弱小部族并化合而成的产物,它是一种混血的“龙”,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勇气,因而不断生息繁衍,迁移扩散,,进化发展,其足迹及文化辐射几乎遍及中华大地。所到之处无不播下“龙”的种子,于是这些“龙子龙孙”共同书写了华夏文明的第1篇,因此,循着龙的文化踪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一部中华各民族的统一史,据统计,《山海经》一书共有“神”454个,中“神人”307个,而龙身、蛇身、龙首的“神人”共达138个,占“神人”数的45%。它们分布的地域几乎包括《山海经》记述的全部范围。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在上古民族及传奇人物中,有苗族、越人、建立夏朝的夏族以及匈奴族等均以龙为图腾,而共工、祝融、黄帝等人物都是龙子;此外,我国西南地区的彝、瑶等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流传着伏羲、女娲是其始祖的传说。不难看出,龙是中华大地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始祖。自五帝至先秦时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政立者,几乎都是龙图腾伏羲的后裔。“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他们起初都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即古代中原的西部,后来……一部分向北迁徒的,即后来的匈奴;一部分向南迁移的,即周初荆楚吴越各蛮族,现在的苗族即其一部分的后裔,留在原地的一部分,虽一度被商人征服,政治势力暂时衰落,但其文化势力不但始终屹然未动,并且做了我国四千年文化之核心。……龙族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中华先民从洪荒开始迈入文明门槛的时候,就已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成为中华先民的“胎”记。龙先民及其龙文化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在中华文化生成之时便取得优势地位,进而使龙图腾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不论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自识”,还是其他民族的“他识”。都把龙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区别性标识,这种民族感情是建立在客观特征认同基础上,经过凝聚、升华在华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感悟。它不仅是全体华夏儿女对自己文化的接受、吸纳,更是其主观心理归属和民族自豪感、民族角色认知感、民族集体归属感的反映。分布在全球的羲黄子孙,正是通过“龙图腾”这一特定文化特征所包含的内容,才得以与其他民族相区别,从而达到对自己族群的认同。在此方面,    伏羲文化有着长久、巨大和深刻的影响。

龙不仅是中华先民共同认可的族徽,顶礼膜拜的至上神,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并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而弥久不衰。历代改朝换代,君主即位便是“真龙天子”,他们穿龙袍,坐龙椅,以龙子龙孙自居,朝堂宫殿无不有龙。“龙”成为王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象征,宫殿、庙宇和重要建筑,其雕刻、绘画、装饰、碑刻等大多以龙为图形。在辽阔的神州大地,龙山、龙岗、龙阳,龙渊、龙地、龙洲、龙城、龙泉等以龙命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堂、龙壁、龙祠、龙亭、龙门、龙楼、龙邸、龙塔等以龙相称的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民间社会与龙有关的项目如龙舟、龙灯、龙笛、龙香、龙骨车、龙尾砚、龙吟曲、龙爪书等更不胜枚举。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天地,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龙几乎无所不在,中华大地几乎是龙的世界,以至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意识领域,“龙”至今牢固地产生着影响,“龙的传人”这一口号,仍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归着点和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它将继续是所有羲黄子孙超越时空的共同族徽,并将在未来生发出新的精神养料和丰富内涵。


二、伏羲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文化


 
《辞源》中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六种: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可见,尽管诸说有异,但众多史书都将太昊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却是不约而同的。

秦汉以来,不少经学、史学、哲学大师对先秦文献和民间流传下来的伏羲等上古传奇人物,进行了研究、塑造和加工,从而把神州传说人物伏羲纳入我国古史体系中,位列“三皇”之首,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影响之大,全国有不少地方山川铭记其圣迹。如陕西有葫芦(即伏羲)河,甘肃天水有卦台山,山东有伏羲画卦山,河北新乐有伏羲台,河南孟津有伏羲台,黄河北有伏羲洞,长江南有龙山。其纪念庙更多:甘肃天水有伏羲庙,河北省新乐市有人祖庙,台湾省台北市有伏羲八卦庙。其中尤以甘肃天水著称,正因如此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天水欣然题辞“羲皇故里”。全国各地的伏羲圣迹,一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另一方面也说明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不仅如此,伏羲氏始画八卦,体现了中华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对     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对后世圣人乃至东方思维方式的建构影响至深。

伏羲氏以阴、阳二爻为基本结构的八卦,体现了中华先民对自然界基本的两种物质——天、地对立及阴、阳变化的朴挚辩证认识,经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清理批判,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完整、严密的逻辑科学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

“文王拘而深《易》,”相传同文之据八卦而推演成《周易》,将八卦两两相叠就形成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孔子又对此加以整理,为弟子亲授《易》,这些只言片语被学生记录下来。即是:《彖》上下两篇,《象》上下两篇,《系》上下两篇,加上《说卦》、《序卦》、《杂卦》、《文言》并称“十巽”,也称“周易大传”。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传”也身价百倍。到了东汉和魏晋时代,人们把“彖”、“象”四篇注释性文字附在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后面,进行了重新组装,从此,《周易》被称为《易经》,与儒家的《礼》、《乐》、《诗》、《书》一起并称“五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构成汉文化的核心,而且为中华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学习、借鉴、认同。

道教思想亦源于伏羲的八卦思想,老子对伏羲八卦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远远超过了他那个时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概括了八卦“天人合一”的“和”文化思想。正因为此,东汉以后兴起的道教便以太极图为标志,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把八卦衣作为他们的礼服,把太昊伏羲氏作为道教的神仙信仰。八卦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之基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道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影响广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和规范功能。追本溯源,儒道思想之渊源,都可归结于伏羲氏的发明创造。可见,伏羲文化实乃中华文化之源泉和核心,不愧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伏羲文化乃是中华民族之根。


三、伏羲文化的“大一统”思想,是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利器和重要理论支柱

《三皇本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伏羲长大后被公推为部落首领。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沿黄河东下,逐水草而牧,到达黄淮平原的腹心宛丘,定居下来,从此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他以宛丘为都,率先民脱离蒙昧,由动物人转化为社会化,致力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融合各个部落,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伏羲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自古以来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直接影响。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时日:“定于一”。(《孟子·梁惠王》)西汉大儒董仲舒云:“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以拥有“天下”、“海内”为其目标,倡导国家、民族的统一,是伏羲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伏羲氏的“大一统”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样艰难和曲折,各民族都竭力谋求国家的统一,正是这种文化认同力量,多次将历史上分裂的国家重新聚合在一起,多次推动中华民族由丧乱走向盛世。今天,伏羲文化的“大一统”思想仍然是我们实现国家统一的利器,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理论支柱。


四、伏羲文化是走向统一的文化

早在殷商时期,伏羲女娲如何的原始形象就已出现在装饰图案中,张光直先生曾认为:“商代殷王大墓出土木雕中有一个交蛇之图案,是东周楚墓交蛇与汉武梁祠伏羲女娲交尾像之前身”。西汉而下,伏羲女娲如何人首蛇身交尾像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等艺术形式中,直到明清仍连绵不绝,共78处之多。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他们是中国古史系统的人类始祖,在古史记载中,伏羲成为不少民族及上古英雄人物的始祖,上古不同部族间的统一与民族融合,又使伏羲的后裔不断壮大,汇成中华民族的主体;于是伏羲传说及其事迹就不单是那一个民族独有的历史与财富,而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源泉。因此,伏羲传说既是各民族传说历史的源头,又是各民族心理认同的归宿;伏羲也就成为各民族崇拜的对象,这种独自而又趋同的现象,使伏羲传说具备了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独特功能,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功能,成为民族融合的催化剂和民族团结的桥梁。深入研究伏羲统一文化,使之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不但势在必行,而且很紧迫。

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伏羲文化是团结全球华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文化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伏羲氏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伏羲作为人文初祖,把先民从蒙昧带入文明,不仅是汉族的人文初祖,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各族人民,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伏羲的崇敬和礼赞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伏羲传说一经产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对国民心理的成长、民族认同的提升乃至国家的统一与强盛,都具有维护、促进、扩展与巩固的功能。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如龙图腾由伏羲氏族的标志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之象征等均是典型例证。伏羲神话本体内容的拓展,对中华文明不断输入新的血液,推动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文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伏羲文化所代表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品质,是联系全球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基因。全世界的华人应当以伏羲文化为纽带,共同致力于光大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伏羲文化论丛·序》

神州和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命运的种种积淀,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追求的方向,破译了神话传说符号,亦即解读了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涵,对伏羲神话中的统一文化价值进行探索,其用意即在于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深入研究伏羲统一文化,使之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不但势在必行,而且很紧迫。


【作者简介】

霍志军,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文学硕士。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