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定云:华胥氏是“中华”名称之源

2018-12-13  来自: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805

曹定云

一、有关华胥氏的传说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很早的是华胥氏:她是伏羲氏的母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庖牺即伏羲。宋代《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代《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清人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传说中很早的始祖。

华胥氏应是部落之名,它存在的时间很长,地域相当广泛。《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河南淮阳县:《淮阳名胜》:“古时候我国西北的华胥氏之国,是华胥居住的地方。”据《太平环宇记》的记载,“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根据这些记载,华胥氏所在地域应在今陕西境内。梁元帝萧绎《金楼子》云:“燧人氏没,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此“陈”,当为古之“陈仓”,即今陕西宝鸡。

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华胥氏活动的遗迹。相传今西安市以东二十公里的兰田县有华胥镇。该镇以东二里许,有个宋家村,村边有一条河叫“华胥河”。村中有一条被河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沟叫“华胥沟”。在沟内的崖畔上有一个窑洞,传说那是当年华胥氏“感虹”而妊娠伏羲和女娲的地方,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华胥窑”。在“华胥沟”北面里许,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蓄水池的村庄叫雷庄,相传那是当年“雷泽”所在。此外,这里还有“三皇庙”遗址、轩辕黄帝游察古华胥国的纪念遗址。在今日之宋家村,至今还保留着刻有三皇功绩的古石碑:碑的上方铭刻“古华胥”三个阴文;左边刻“伏羲肇娠”;右边刻“黄帝梦游”等字。所有这些传说中的“遗迹”,在提示人们:这一带有可能曾是“华胥氏”氏族(部落)重要的生息之地。

关于华胥氏的陵地,《陕西通志》云:“羲母(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蓝田县志》也记载:“蓝田县内有华胥氏陵,史称三皇故居。”

以上记载都属于传说,传说不是历史,人们无法一一进行考证;但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是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代之事,在后代人们中的流传、追述和怀念。我们的责任是通过对历史考证和研究,来检验这些传说,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华胥氏”即“花须氏”

古代“华胥氏”究竟是哪一个氏族?他与考古文化有何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花”是“华”的古体,“华”族就是以“花”为图腾的氏族【1】。这种看法很有见地。“华”与“花”是相通的:《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上的“华”就是“花”。这里的问题是:“胥”为何意?至今无人破解。按:古代“胥”、“须”相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胥后令。”《索隐》:“按:胥须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时而落。”,《韩诗外传》:“胥作须。”《淮南子·说林》:“华乃大旱者不胥时落。”《文子·上德》:“胥作须。”而“须”、“ 鬚”为繁简字。《庄子·渔父》:“须眉交白。”《释文》:“须本亦作 鬚”。因此,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 鬚 氏。

古代的部落或氏族都是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自己的崇拜对像,用作自己的图腾。华胥氏就是用“花”作为图腾的。为甚么又称“华胥”呢?“华胥”就是“花须”,亦即“花蕊”。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里的“花须”均是指“花蕊”。所以,“华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用“花蕊”作为图腾的氏族。

华胥氏为甚么崇拜“花蕊”呢?这不得不牵涉到“花”的结构。一朵完全的花分为好几部分:花梗、花托、萼片、花蕾。花蕾开放后,其内又分花瓣、花蕊。花蕊又分雄蕊、雌蕊(见图一)


中华

【2】图中花瓣内是雄蕊和雌蕊,是“花”的核心部分。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是传播花粉的;雌蕊位于花的中心,是接受花粉的,其上为柱头,其下为子房,由花柱联结。植物的生殖和繁育,主要靠花蕊。没有花蕊,植物是无法繁殖后代的(无性繁殖的植物除外)。原始社会的人们要生存,取决于两种生产:一、物质的生产,这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那个时代,氏族或部落的人越多,战胜自然的力量就越大,就愈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原始社会的人们,很初的崇拜就是生殖崇拜,希望能多儿多女,家庭、氏族、部落的成员能大大发展。华胥氏氏族,希望自己的成员像花儿一样,不断地开花结果,发展壮大。这是华胥氏氏族人们之所以崇拜“花蕊”的原因所在。因此,“华胥氏”就是“花蕊氏”,就是以“花蕊”为图腾的氏族。由此可以看出,华胥氏不是一般的崇拜花,而是崇拜花蕊。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我们后面的考证,有着决定的意义。

华胥氏的传说都发生在华山周围,说明华胥氏与华山名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时候地名常常与部落名、人名一致。商族发祥于北京,商族崇拜燕子,所以,北京北面的山就叫“燕山”【3】。华胥氏发祥于关中,华胥氏崇拜花,所以,关中地区南面的山就叫“ 花山”。“花”、“华”相通,“花山”也就是“华山”。这就是“华山”名称的来由。


三、华胥氏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

中华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华胥氏”如何与考古文化联系起来,是摆在历史和考古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花”。因为,华胥氏”就是“花须氏”,亦即“花蕊氏”,就是崇拜“花蕊”的氏族。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亦即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上游,广泛分布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 。该文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彩陶中以“鱼”纹为主,突出对“鱼”的崇拜,其中的“人面鱼纹”应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4】。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的崇拜。例如图二,彩陶钵上腹部所绘是一朵完全的花。花瓣和花芯都十分显目,花瓣中心的黑点当为雌蕊。此花作含苞待放状。图三是一朵已经开放之花:花瓣共5片(看图中白色部分);花瓣中心有一大黑点,那是雌蕊;花瓣顶端各有黑点,那是雄蕊。整个花的形象十分逼真。图四也是一朵已经开放的花:花瓣共6片;花中有一圆点,那是雌蕊;花瓣顶端的黑点(直行3个),那是雄蕊。图五同样是一朵已经开放的花:花的形状有了改变,已经艺术化了;但花中心雌蕊仍十分清楚。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中,“花”的形态各异,样式甚多,上面所举只不过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彩陶以花叶纹为主,突出对花“花”的崇拜,说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是“华胥氏”部落的成员;或者说是“华胥氏”部落的后裔。由于该类文化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相当广泛,故该类居民应是“华胥氏”部落后裔中的主体。


中华

图六                                              图七

仰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分支是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1978——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遗址属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人头形彩陶瓶(见图七)【5】。该瓶高31.8厘米,瓶口部圆雕成人头像,垂肩发式,前额梳成“刘海”型,蒜头形鼻隆起,眼、鼻、耳均雕成小孔。这是典型的黄种人女性,庄重而美丽。瓶颈以下有三层花纹。这三层花纹实际就是花叶纹,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花叶纹十分相似(见图六)。这说明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华胥氏部落存在着血缘关系。

原始社会居民中的图腾崇拜,都是将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人格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鱼”,就出现“人面鱼纹”图腾,那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6】。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崇拜“花”,按理当会有“人首花身”图腾的出现。但这种图腾在庙底沟仰韶文化中目前尚未发现,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石岭下类型仰韶文化中却找到了。这件女性“人首花身”彩陶瓶无疑是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崇拜标志。她是“花仙”、“花神”,实际就是“华胥氏”母祖的化身,是“华胥氏”氏族崇拜的“女神”像。所以,大地湾石岭下仰韶文化居民同样是“华胥氏”的后裔。


四、华胥氏是“中华”名称之源

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花卉形彩陶图案,是以蔷薇科之花为依据而衍变的各种图案。这种花,是华胥氏先民的崇拜物,也是华胥氏氏族图腾的标志。因此,这个以“花蕊”为“图腾”的氏族,就是传说中的“华胥氏”,也是“华族”得名的来由。所谓“华族”,就是以“花蕊”为图腾的氏族。

“华胥氏”的后裔非常多,以“花”作为彩陶图案的仰韶文化,除庙底沟类型之外,还有其他的文化类型,诸如马家窑类型、后岗类型、大河村类型等等。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先民,并不与“华胥氏”后裔等同,它只是“后裔”之一。但这并不排除它是“后裔”中的主体,因为,在目前发现的仰韶文化各种类型中,庙底沟类型是主要类型,其影响面波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

黄帝部落起源于黄河上游的陕甘,然后沿着渭河、黄河向东发展,进入河南、山西。今之晋南、豫西和豫北,是黄帝部落(轩辕氏)重要的迁徙、聚居地之一,也是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很发达的区域。在中国历史的开初年代,这里是“天下之中”,黄帝轩辕氏在此成为部落联盟盟主,后来的尧、舜、禹在此建都,都没有离开过晋南、豫西、豫北这块地。西周铜器《尊》铭文中的“中或(国)”,指的就是个地方。这里也是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夏人是黄帝部落后裔,故称“华夏”。归根溯源,“华人”就是“华胥氏”的后人。1911年,孙某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国名就冠以“中华”,当时以“梅花”作为“国花”。1949年,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同样冠以“中华”。“华”就是“花”,标明我们是“花”的崇拜者,是“花族”的后人。“中华”一词,是我们民族的特有标志: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2014年3月20日,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第12号总统决定书,将在印尼的“华侨”、“华人”名称,由“支那”改称为“中华”;同时还决定,将“中国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用总统《决定书》的形式,正式使用“中华”名称,体现了对我们民族的尊重。让我们世世代代,牢记“中华”的来由,牢记是“华胥氏”后人,维护好“中华”荣誉,让它象花一样,生生不息,年年开放,给世界献上芬芳。

2016年3月3日

【注 释】

【1】吴汝祚:《炎黄汇典》(考古卷),第211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2】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37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曹定云:《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1期。又见:《北京是商族的发祥地》,《北京日报》1996年8月3日。

【4】曹定云:《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载《炎帝、姜炎文化和谐社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8月;又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1期。

【5】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 获》,《文物》1983年11期。

【6】同【4】。


【作者简介】

曹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关键词: 中华   华胥文化   华胥氏   中华民族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 029-82882888  15091894829

邮箱: huaxuwenhua@126.com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陕西华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陕西印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400813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